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工作计划
2016年初,学院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学院的定位,即:聚精会神把学院办成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行业优势突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办学定位,学院上下积极推进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为实现十年发展规划升本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需要,2017年学院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双特色(即特色专业跻身全国或全市前列,公益性民办院校特色跻身全国前列)、人才培养质量高、为上海经济转型发展服务能力强,整体办学水平进入上海市同类院校前列、在高等教育纵横体系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民办高职学校。
具体目标: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资源和条件、社会认可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全年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任务: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贯穿学院工作的始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书育人、以德立学成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各方和谐稳定,对师生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把学校建设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措施:加强研究,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工作,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把管理服务提升计划、校园文化提升计划、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职业教育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工程落实到实处。
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设“服务中国”中国系列课程,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大力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持续通过开展穿透力比较强的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学生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引领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优化学生组织制度机制,增强学生会的群众性,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锻炼平台。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师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燃亮青年学子的信仰之炬,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激发师生形成勤奋好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抓好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做好师生党员发展工作,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
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推行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
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续巩固好校内军训成果,通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进一步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新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深入实施“易班”和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和学生的引领作用。
2.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任务: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措施:深入实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院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承担36个任务和10个项目),推动我院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 做强、做精优势专业,调整、设置、拓展社会急需的专业,用市场的力量和民办院校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深化就业导向、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创新。
多形式开展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济光人才培养质量”专题研讨为引领,以建立和健全基于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的内部质保体系为抓手,以就业率、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方面的“对接与互动”。加快培养具有技能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的高素质劳动者。
不断完善和改进“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结合校内各专业特点、行业性质、市场行情等对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作区分对待。对有条件的专业,可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整合学校、企业教学资源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那些尚不具备施行1年顶岗实习期的专业仍以校内教育为主,结合校内实训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辅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一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规定”和“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从宏观上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和考核,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信息跟踪反馈和实习档案的建立、就业安排等方面做好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
3.加强师资技能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任务: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优化重组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打造高职教育人才高地。
措施:加快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广纳贤才、专兼结合、校企融合”为方针,继续拓展师资招聘方式和渠道,广泛先企业、行业的有实践经历的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引人”和“引智”并举,既重视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引进,又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和扎实专业技术的企业人员、能工巧匠的引进,聘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搭建学习提高的立交桥,创造条件构建多样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学习平台,基础性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双管齐下,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并驾齐驱,国内培训和国外学习相辅相成,把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有机融合。每学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充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职称评定、课酬、学习进修的重要条件。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真正落实“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考核、奖惩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辅导员队伍。
拓展选拔视野,创造良好的培养使用环境。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和资助力度,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大胆启用青年人走上管理岗位。
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师工作量核算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薪酬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理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贡献,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通过制定新的激励政策使绩效工资向教师倾斜,向骨干教师和骨干管理人员倾斜,向对学校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倾斜,并对收入偏低人员作出适当调整。鼓励教师在基本工作量完成之余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待遇,加大教师福利。制定新的机制,构建更为合理的薪酬结构,增加保障性的收入比例,从机制上确保教师保障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工资收入制度做到科学、合理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
4.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信息化
任务: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基于CRP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的内部质保体系,校内多系统有机融合,提升学院师资信息化应用能力、学院领导及管理人员应用及服务能力,形成统一的学院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基本完成济光信息化校园的软硬件建设。
措施: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管理工程”,推进学院CRP系统的培训和试用。建设项目包括统一信息标准建设、统一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门户平台四大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数字迎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积极前期调研、集成方案确认及期初数据提供工作。通过识别和规划校园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和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行政及后勤保障管理等任务。
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学院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自我规范、运行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立足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做好校园网站群建设,发挥校园网络优势,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对网站进行改进、更新、升级,使学院网站栏目布局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服务更加多元。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拓宽宣传视野,提升宣传层次,丰富宣传内容,强化宣传特色,扩大和提升济光的知名度、美誉度。
5.拓展国际合作,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
任务: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引进国际(境外)优质职教资源。通过广泛的国际(境外)交流,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推进师资的动态、开放培养,不断提升学院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措施:传承同济对德联系的传统优势,扩大与东欧国家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借鉴国外(境外)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
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坚持以项目来推动师资水平、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考虑专业需求,护理学院、建筑系的个别专业首先建立国际班,进而上升到国际学院,通过国际化争取专业发展。
打造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积极推行教师出国(境)轮训项目,通过选拔制度选派教师到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短期进修、业务培训、观摩教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语言水平,推动我院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学院公派出国(境)教师的荣誉感和推动学院国际化的参与感。
努力开创具有我院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拓展学生对外交流项目多样化,在巩固提升文化类游学项目的同时,努力开辟渠道,促成学历提升和海外实习实训项目,通过短期交流为将来的长期合作做准备,为我院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优质平台,力争5-10年逐步完成“有海外经历的学生从5%到30%”的总体目标。
搭建多层次语言学习平台。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改革外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全院所有专业举办各种层次的语言培训班,着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及语言转换和运用的能力。针对各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的特别需求,积极开展专项培训,为国际合作班学生在培养计划外开展雅思培训和写作培训课程,为赴国外项目的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培训等。此外,主动与品牌培训机构合作,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开设培训课程,满足全院师生学习外语的多样化需求。
6.健全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任务:继续坚持济光公益性、非营利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坚持依法治校,实现自主办学。
措施:继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理顺内部治理关系,包括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的制度及运行,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内部结构,实现学校治理方式规范、治理结构优化、治理效率高效,有效促进依法办学。
从修订大学章程入手,在章程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院系部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进一步健全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机构和组织体系,明确学术委员会的责任与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加强学校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增强校务信息的透明度,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组织作用,让师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
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灵活办学。积极拓宽资金积累渠道,积极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委托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的项目和政府的专项资金。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企共建基地项目。
7.理顺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加强招生宣传,建立二级招生管理和运行体制。调整和完善招生宣传,推行两级线上线下宣传架构,扩大学校在社会、家长、考生中的影响力。组织专业带头人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外省市招生咨询,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招生宣传队伍,开展招生培训,提高招生宣传能力。强化运行过程监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招生工作目标考核,制定实施招生工作目标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办法,提高招生工作的责任性和使命感。
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继续推行“就业工作考核办法”、“院系考核指标体系”、“毕业班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提升。走访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稳定的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组织每年1-2次企事业单位进校大型招聘会,实行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提升学生就业面试能力。
搭建创新创业立交桥,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进一步将创业指导纳入常态化管理,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引进名师、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尝试在校园内打造众创空间,做好创业团队的孵化工作,以济光咖啡厅、图文制作中心、记账公司的建设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创业体验空间,提升创业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技能的大学生创业者。
8.完善教学环境,建设健康美丽校园
任务: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绿化、美化、净化上下工夫,力求达到美丽的环境净化人、文明的环境熏陶人、健康的环境教育人的育人效果,凸现环境文化的教育魅力。
措施:完善校园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杨行校区体育馆基本设施的添置,对网球场、教学楼厕所进行改造,对武东校区体育场全面维修,进一步改善两个校区的办学条件。
调整绿化布局,改善校园环境,启动绿化二期工程,增添花草树木,让校园枝繁叶茂,充满勃勃生机,处处春意盎然。教育学生爱护花草,不践踏草坪,
折损花草,在全校范围开展爱苗护绿活动,号召全体师生爱护花草,珍爱绿色,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积极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课间、课外锻炼为重点,做到“人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月月有校内阳光体育比赛”,使学生掌握2项以上科学健身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校运会系列活动,从“隆重、热烈、节简”的原则出发,举办传统田径比赛和趣味项目比赛,突出健身、娱乐功能。
推进文明平安校园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人防、技防、物防的治理措施,狠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狠抓校园内部安全管理、狠抓宿舍等重点区域的管控和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校园犯罪活动的发生,坚决打击一切不健康、不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校园师生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017年,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进一步改革育人手段,研究育人方法,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济光学院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