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网站地图

斯图加特大学沃尔夫教授来访我校并与设计创意学院师生共探教育创新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10月27日,设计创意学院迎来了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前任建筑学院院长、享有盛誉的沃尔夫・劳埃特教授,应设计创意学院的诚挚邀请,莅临我校杨浦校区进行友好访问。

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阴佳教授、副院长赵云与周豪杰,以及各专业主任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主任王云霞副教授主持,王依雯老师担任翻译。此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俞泳副教授、莱茵鲁尔中德交流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等也全程参与,为此次交流增添了多元的视角。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在参观设创学院的艺术教学设施环节,阴佳院长陪同沃尔夫教授参观了陶艺、蜡染扎染、版画、布艺贴以及装裱等实训空间,王云霞老师向德国教授赠送了她亲自设计并刚刚烧制完成的陶艺器皿。

在主题讲座环节,沃尔夫教授以《德国技术教育漫谈》为题,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一些思考;关于设计师应具备的的知识和能力;关于将“处理项目环境关系”作为一项能力。在讲座中,他结合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科的教学实例,指出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学生全程参与真实项目、校企协同评定成果等关键机制,形成“理论—实践—反馈”的教学闭环,从而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沃尔夫教授特别强调设计的“文脉属性”。他表示:“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装置,脱离地域历史、文化与生态脉络的作品,难以引发深层的价值认同。”

在《宜兴黄龙山矿址公园的环境装置艺术设计》教学项目汇报环节,王云霞老师介绍了项目的概况和教学任务要求,她指出:本项目是由设计创意学院荣誉院长、国际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先生和我院艺术导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主持的城市空间文化建设的公园的环境装置艺术设计实际项目,要求结合宜兴本地的地域文化,突出24节气的72“后”主题,创作出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当代艺术性、互动、休闲等多重功能的作品。此次教学活动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委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的大力支持,另外,专委会还为方案优秀的同学设置了奖励办法。在学生汇报环节中,各组学生代表依次登台,进行小组方案汇报。各组方案亮点纷呈,其创新思路获得在场专家的关注,特别是第一组的学生代表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方案介绍,令德国教授和同济大学的教授惊讶并赞叹。

沃尔夫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作为承载千年陶土开采历史的工业遗存,设计应紧扣‘陶源文化’这一核心,让作品呼应场地精神,而非仅仅是追求视觉表达。”同济大学俞泳副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意,尤其赞赏第三组“听风” 方案,认为其将听觉融入设计并作为创作动机,突破视觉局限、拓展环境装置功能边界,契合当代艺术设计趋势;同时针对第二组 “腐草为萤” 方案建议,“萤光” 意象呈现需考虑黄龙山夜间真实生态环境、光线条件及萤火虫习性与环境生态需求,使设计从概念落地并与场地深度契合。其他与会专家也从“与场地融合”的角度,强调装置设计应立足整体环境视角,注重与矿址公园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的衔接,避免创意与场地逻辑脱节,提升方案的系统性与落地性。

本次国际交流不仅是开放办学的实践,更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 深化产教融合。此次将实际优质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引入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一实践,学院旨在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助力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专业能力、提升文化素养。此举将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艺术的创新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版权所有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水产路2859号 邮编:201901